高中生资讯素养?浅谈如何培养高中生信息素养 2024-08-28 06:24:54 0 0 一、对于高中生来说,知识素养是什么定义1:《词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为:①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②事物本来的性质.③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应是第三个定义.那就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定义2:"素质"沟通的效率与层次可概括为素质。层次高低取决于人的单技术知识深度或多知识修养广度(专家和博学、反面是八卦和肤浅)、沟通方式的丰富性和准确性(如以前不识字的人用画画来代替完成书信),人生观价值取向(创造为乐或享受为乐),情商优劣等条件。 定义3:所谓素质,本来含义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即生理学上所说的“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按此,定义素质为:当你将所学的一切知识与书本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那种东西,想来就不无道理 定义4:“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⑧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就特别强调作为英雄和伟人的素质方面.在他看来,“忠诚”和“识度”是识别英雄和伟人最为关键的标准 定义5:“素质”是指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一个有学识不具备教育能力的人可以从事别的职业,但不能从事教师职业 定义6:"素质"又称"能力"、“资质”、“才干”等,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它反映的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员工的知识、技能、个性与驱动力等。素质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起点,是决定并区别绩效差异的个人特征。二、高中生的核心素养有哪些2022新课标的核心素养包括创新思维、信息、社会交往、文化、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和实践能力素养。1.创新思维素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意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2.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获取、评估、使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的处理和利用水平。3.社会交往素养:培养学生与他人良好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强调情感交流和人际互动的重要性。4.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文艺作品、传统文化等的理解和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素养。5.思想品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包括独立自主、正直诚信、爱国爱民、尊重他人等。6.身心健康素养:培养学生生理、心理健康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7.实践能力素养:培养学生通过实践锻炼自己,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实践活动、实践创新能力、服务意识等方面,能够指导个体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从实践中收获经验和动力。核心素养的提出与背景:1.核心素养的首次提出在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同时,正在进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也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距离核心素养的首次提出,已经有8年之久了。2.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21世纪以来,许多国家或国际组织纷纷把“核心素养”作为育人目标的“大观念”,建构了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新的目标体系需要重新定义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重建教师日常的专业生活,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由此应运而生。三、高中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是指哪些方面呢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基本要点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科学精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神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参与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四、浅谈如何培养高中生信息素养设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不同于其它学科,它的教学是建立在对各种软件的操作基础上。从这一点上讲,信息技术教学其实就是在教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软件。但是新的软件也以惊人的速度层出不穷,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使学生培养成具有相关能力,能够不断探索、举一反三、自主探究学习知识。学习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信息的接受、运用的过程。只有具备这种信息获取、传输、分析、处理和应用的能力的学生,才能够源源不断的学到知识,提高信息素养。这也达到我们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二、明白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硬、软件的关系其关系:信息技术的范畴远大于计算机学科的内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的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应归于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还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即: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分析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使他们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与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相比,计算机硬、软件是第二位、浅层次的。可以设想,今天一些优秀的硬、软件,如CPU、Office、Wps、windows等将来都有可能被更好的硬、软件取代,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却有很大的相似性,正如对于编程而言,具体的语言是可选的、多变的、愈来愈强大、易用的,而算法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却始终不变。这便要求教师不仅教会学生使用信息工具——计算机,更要教会学生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正确理解、判断、评价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课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而不是培养计算机的操作者。三、引导学生树立较强的信息意识。首先应在信息技术课上要使学生全面清晰掌握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给出信息的两个定义。1.信息的通俗定义,信息是人们表达、传输、保存、加工处理的有价值的消息、情报、知识等。2.科学定义,信息是人们感知到的各种刺激中所包含的内容。注意,这里的刺激一定要基于学生已有概念,即学生产生条件反射时所建立的刺激概念,如视觉刺激、听觉刺激中所含的内容。接着应向学生讲清信息的分类、信息传递媒介、信息的表示形式等以及与信息有关的操作有表达、传输、处理加工、保存等。有人认为学信息技术就是学电脑——计算机,这种观点的是不对的。信息技术的范畴远大于计算机,由于在信息技术中计算机是作为学习信息的一种工具出现的,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工具应用的角度去学习使用计算机,处理好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关系。在教学中如果不能有意识地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难免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例如:教师教会学生畅游网络世界,而学生却利用它去浏览网上的不健康的信息,或痴迷于网络的聊天、游戏等,以至于荒废了学业不说,还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由此可见对信息的理解、评价和正确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比计算机的具体操作更为重要,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能够经常、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素养、道德、法规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息观,而不是仅仅限于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四、创设条件、情境,学生自主学习、应用信息技术。一个人信息素养的高低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能否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决不是一门信息技术课就能解决的问题。各学科教师创设条件,积极倡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机会运用信息技术学习,进而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这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1、信息技术教学融入其它学科内容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学了信息技术,就是用不好。例如:学了Word的应用,就是想不到把自己喜欢的作文输入电脑,排版打印出来。学会了因特网搜索引擎,却不知用它去查一下语文课文中的“索溪谷”的相关资料。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们没有积极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其它学科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为其它学科学习服务。以Word教学为例,如果单纯从信息技术教材出发,学生掌握了相关的Word知识,知道怎样打字、排版和打印后,学生的信息技能得到了发展,教学任务也可以算完成了。如果从信息素养的角度出发上述做法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还没有把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内化为一种素质、能力,还没有学会自觉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去学习新的知识,便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了Word的应用,却不会实际运用。因此,只有在信息技术学用结合的环境下,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稳定地提高。为此我们对教材内容作适当充实与调整。Word教学有机整合数学内容示例:A、文字的输入学会用拼音法输入数学中的一段汉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