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育资讯,高中物理怎么才能开窍 挖掘物理教材渗透物理思维方法教育

一、谈谈高中物理教育

谈谈高中物理教育

引言:在高中教育众多的科目中,有两种科目是最难的,一是数学科目,二是物理科目,下面就是我来谈谈高中物理教育,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作为现代化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如果没有知识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与发展。高中教育作为人生学习的重要转折点,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本文主要针对高中物理教育-要给高中生以“完整的高中物理教育”进行研究。

关键词:完整;高中生;高中物理教育;知识

前言:高中物理教学作为高中教育重点科目之一,也是理科必学的科目之一。初中物理教育是为高中物理教学打下基础,高中物理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习与掌握物理相关知识内容,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然而,由于我国一直沿袭高考的升学方式,竞争非常激烈,对此为了保障高中教育的顺利进行,有效减轻学生的负担,国家教育部门不得不建立相关制度。例如在高中教育中,学生在高二的时候分为文科班与理科班,这种方式,表面上看是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实际上却使学生高中教育不完整,也不利于高中生进行完整的高中物理教育[1]。

一、解决减轻学生负担与教学完整性之间的矛盾倡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高考制度也在不断改革,同时高考科目内容的设定也随着高考制度与高中教材的内容不断变化。然而,教育改革并没有真正解决理由,也没有改善传统高中教育3+X模式,也因此,无法实现高中生完整的`高中物理教育。为了有效实现高中生物理教育的完整性,应从以下方面入手[2]。

1.1推迟高中文、理科分班时间

在我国,高中生在高二的时候开始文、理科分班。由于文科学生高考不考物理,所以在高中会考之后,文科学生在就不必再学物理了,而物理作为理科学生高中必考科目之一,在会考后仍需继续学习物理。这种过早分文、理科的模式,不利于高中生接受完整的高中物理教育。因此,为了实现高中物理教育的完整性,应推迟高中文、理科分班时间,这样在不分文科与理科的情下,高中生需要学习高中物理教育的全部内容,有利于高中生进行完整的高中物理教育。

1.2有效降低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难度

在高中教育众多的科目中,有两种科目是最难的,一是数学科目,二是物理科目,这也是高中分文科与理科后,许多学生选择文科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有效降低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难度,减小学生对物理教育的恐惧心理,增加学生对物理教学的兴趣,进而有利于高中生进行完整的高中物理教育。

高中教育做到以上几点,有利于高中生进行完整的高中物理教育,进而有利于高中生学习力学、热学、光学等物理教学内容[3]。

二、高中生获得完整的高中物理教育的有效策略

如何使高中生获得完整的高中物理教育,这是高中教育的一个难点,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将高中物理作为高大数学、语文、英语三大主科一们的必考科目,但这种策略需要打破传统教育观念,很难实行。因此可以通过以下几种策略,实现高中物理教育的完整性。

2.1一切自然学科的基是物理

让学生知道一切的自然学生的基础都是物理,例如数学计算、化学反映、生物变化等学科都是物理的延伸。可以说,物理教育范围较广,包括自然界的万物,小到一个电子,大到一个天体。

2.2物理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物理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进而有利于学生将学习的物理知识运用的日常生活中。随着机械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机械,而对于这些机械工作运转原理,就需要物理知识了。例如工业生产机械运作;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电饭煲、电磁炉、微波炉等厨房电器;办公室工作人员使用的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等;常见的自行车、汽车等交通工具等等[4]。

文理科分班的模式一直都是我国高中教育矛盾的重点,将物理作为高中重点科目,有效减轻了学生对物理科目选择的难题,因为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要学习物理,物理也就成为文理科必考的科目之一。此外,将物理科目作为必考科目,一方面有利于高中教育的整体改革,另一方面,有利于解决高中物理教育不完整的理由,使高中生能够接受完整的高中物理教育。

结语:实现高中物理教育-“完整的高中物理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想要实现高中物理教育的完整性,不仅需要国家教育部门的努力,还需要教师与社会群众的共同努力,进而有效实现高中生完整的高中物理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明利,王百升,刘志瑶.要给高中学生以“完整的高中物理教育”[J].新课程研究(中旬),2011,25(16):111-112.

[2]戴文雪,陈贵根,李海波.要给高中学生以“完整的高中物理教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10):121-122.

[3]王志力,李星星,杨尽豪.新课程下物理科学策略教育在高中教学中的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5(02):123-124.

[4]殷传宗,伏森泉,费金有.物理学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01):135-136.

;

二、高中物理的考试科目是怎样安排的

每个省份高考方案不同,则考试科目和分数不同,具体如下:

1、“3+X”方案

(1)应用地区:大部分省市区。

(2)“3”指“语文、数学、外语”,“X”指由指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从文科综合(政治、历史、地理)和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2个综合科中选择一个考试科目。此方案是目前全国应用最广,最成熟的高考方案。总分750分。

2、“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1)应用地区:江苏省。经过教育部批准,从2008年起,江苏省实行“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高考方案。

(2)“3”指“语文、数学、外语”,语文160分(文科加考40分加试题)、数学160分(理科加考40分加试题)、外语120分,满分480分。

(3)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考试含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7科,各科原始满分为100分,考生需参加未选为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的5门必修科目,其中信息技术只能作为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60分及以上为合格,其余为不合格。

(4)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考试含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科,各科原始满分120分,文科考生必考历史,理科考生必考物理,再从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中任选一门。

(5)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按原始得分排名实行等级计分,分为6个:A+ [ 0%-5% ]、A( 5%-20% ]、B+( 20-30% ]、B( 30%-50% ]、C( 50%-90% ]、D( 90%-100%]。

3、“3+3”(海南)

(1)应用地区:海南省

(2)海南省高考考试共6科目,语文、数学、英语为公共科目,文科生单独考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生单独考物理、化学、生物。

4、上海方案

(1)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每科150分,其中英语一年两考,取最高分。

(2)选考科目: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选3门,每科70分,按照A A+……比例给分,总分660分。

5、浙江方案:

(1)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每科150分。

(2)选考科目: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学生要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3)选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试,分别在4月和10月进行。每门总共安排3次统一考试,考生可自行决定参加时间,每门科目最多参加2次,选考科目成绩实行等级赋分,如成绩在前1%者赋分100分加入高考总成绩。总分750分。

高考新闻资讯

2015年1月1日年起,高考逐步取消体育特长生、奥赛等6项加分项目; 2017年10月19日,十九大代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到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

2018年3月21日,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2018年3月27日,山东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山东夏季高考将自2020年起取消文理分科,高中生可自主选择3门等级考试科目。

高考保送

(1)教育部批准的16所外国语中学的应届高中毕业生(2016年起逐步减少外国语中学保送生名额);

(2)获奥赛一等奖、并被选为奥赛国家队集训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3)省级优秀学生(2017年秋季及以后进入高一,获得“省级优秀学生”的,不再具有保送资格条件[20]);

(4)符合保送要求的退役运动员;

(5)公安英烈子女。

高考加分

(1)取消部分全国性加分项目

2015年1月1日起,取消以下高考加分项目,此后获得相关奖项、名次、称号的考生均不再具备高考加分资格。考生的相关特长、突出事迹、优秀表现等情况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或考生档案,供高校录取时参考。

2018年3月2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2)保留和完善部分全国性加分项目

根据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保留“烈士子女””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军区(含)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加分项目。

(3)大幅减少地方性加分项目

2015年1月1日起,取消地方性体育、艺术、科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加分项目,相关政策按照上述取消部分全国性加分项目的规定执行。各省(区、市)要进一步大幅减少其他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

(4)规范和完善确有必要保留的地方性加分项目

根据国发〔2014〕35号文件要求,确有必要保留的地方性加分项目,应合理设置加分分值,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并报教育部备案,原则上只适用于本省(区、市)所属高校在本省(区、市)招生。

三、高中物理怎么才能开窍 挖掘物理教材渗透物理思维方法教育

摘要:本文将笔者对组织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挖掘出来的教材蕴含的关于物理思维方法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出7种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并简单叙述了利用教材对学生渗透物理思维方法教育的三个途径。

关键词:教材物理思维方法物理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因此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另一方面,物理思维方法也是人们对物理研究和实践中采取的思考方式和科学方法的总结与概括。不仅可以提高物理学习效率、促进物理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发展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多年的物理教学工作中发现,教材中蕴含的物理思维方法很多,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来开展物理教学活动,渗透物理思维方法教育。

一、教材中蕴含的主要物理思维方法

1.物理模型思维法

物理模型思维方法是指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物理模型进行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所谓模型,就是为便于专注本质,解决问题,把复杂的物理过程与研究对象取其枝干,归结为一些简单的模型进行研究。物理模型有两类:一类是把研究对象看作抽象的理想模型。这类模型有质点、理想气体、弹簧振子、单摆、点电荷、点光源等;另一类是把物理过程抽象为理想模型。此类模型有匀速直线运动、完全弹性碰撞、稳恒电流等。同一物体可以分成好几种物理模型。例如太阳,研究它与其他天体之间的引力时看作质点;研究其转动时看作刚体;研究其照射地球表面时,看作平行光源。

对同一问题,取用不同的物理模型,会得到不同结论。选取模型的原则是,按照所给条件,尽可能简单。各类物理教材中,有时明确说明讨论的是哪一种模型,如质点、光线。但是多数场合不加说明,需要教师自己来思考。如力学范围内,石头、小球、子弹等不言而喻作为质点。在转动部分,杠杆、飞轮等应看作刚体。高中必修1第10页:“在物理学中,突出问题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是经常采用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质点就是这种物理模型之一。”3-2册第41页也说明理想变压器也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2.物理演绎思维法

物理演绎思维法是归纳和演绎思想在物理学研究中的运用。比如将万有引力导出过程中,讲到海王星的发现。19世纪40年代,法国天文学家研究天王星的观察资料时,发现它的位置与天文学计算的结果不一样。他就用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一般规律,进行演绎推理,推测出这种偏离现象,是由于有一颗未知的行星在吸引着天王星。他把推算出未知行星的轨道和预测的位置告诉了柏林天文台。后来,德国天文学家加勒观察到这个行星,就是海王星。

3.物理类比思维法

物理学研究过程中,许多结论的得出都是依据物理学家的类比思维。在讲到这些地方时,可以结合教材中的事例进行讲解。例如,在讲到单摆的时候,知道在摆角小于5度条件下,摆长一定的单摆震动周期与振幅和摆球无关。这叫做单摆振动的等时性,摆的等时性是伽利略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出的结论。青年时代的伽利略,观察教堂悬挂的油灯在摆动,发现吊灯的摆动幅度尽管越来越小,但那时每一次所摆的时间似乎是相等的。当时还没有钟表,伽利略就用他的脉搏跳动一般是有规律的特征,他一面按照自己的脉搏,一面注视着吊灯的摆动,应用类比推理,观察的结果是正确的。

4.等效原理思维法

高一物理中知道了匀速直线运动。但在讨论变速运动时,运动的快慢不均匀了。引入平均速度时,一个变速运动,在一段时间里,经历了一段位移,跟一个同样的时间通过相同的位移的匀速直线运动效果相当,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快慢,还是用位移跟时间的比值。不过,这不叫速度而是平均速度。因此,在讨论平均速度时,一定要阐明哪一段时间,哪段距离效果才算数。换另一段距离,另一段时间,就可能不是等效的。

5.量纲验证思维法

基本量和导出量。事先选定几个物理量作为基本量。由于基本量根据物理公式导出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叫做导出单位。国际上制定的一种通用的适合一切计量领域的单位量叫做国际单位制。力学范围内,国际单位制规定长度、质量和时间为三个基本量,它们用米、千克、秒作为基本单位。速度、加速度、力、动量、功都是导出量。它们的单位米/秒、米/秒、牛顿、千克·米/秒、焦耳都为导出单位。笔者认为量纲验证思维法常常不被部分教师和学生重视,而事实上其在物理学习和解题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6.科学猜想思维法

把日常生活经验跟探索物理规律结合起来,进行科学猜想。例如,学习阿基米德定律时,联系到井里提水。水桶离开水面过程中,感到桶逐渐变重,可以推出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里的体积大小有关。还可以联系在河水中游泳和海水中游泳有何不同。猜想浮力大小可能和液体密度有关。观察探索性实验,获得定性的认识后,进行科学猜想。例如,初中物理做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探索实验时,首先获得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然后,认识到液体的内部压强随深度而增大,科学猜想液体的压强可能与深度的关系。

7.比值法和反证法

教材中多次体现了比值法和反证法在物理学科中的运用。高中教材必修1中15页:在这里,我们用两个物理量(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定义了一个新的物理量(速度),它的物理意义与原来的两个物理量完全不同。在物理学中,常常用比值定义物理量来研究对象的某种新知,例如物质的密度、运动速度、压强等。事实上这个方法在其他领域也经常使用,例如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收入、货物的单价等等。高中物理3-1册19页讨论等势面与电场线的关系时用到了反证法,反证法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逻辑方法。

二、结合教材渗透物理思维方法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指导学生开展预习功课的活动中渗透

预习功课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充分将自己在预习时学到的内容和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到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在学生预习功课时,教师可以有意让学生留意书中所讲的内容,以此来渗透物理思维方法教育。比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活动。教师给学生讲解牛顿创立的实验哲学“分析——综合方法”,分析的方法:实验、归纳、演绎相结合,旨在发现定律;综合的方法:确立原理进行演绎——建立理论发现定律——实践检验验证真理。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