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台一中:天津市宁河县芦台第一中学

  

    该校民国二年(1913年)八月,刘壬三先生倡导创立,公举前清举人张石葛(世阁)先生为校长,秋季招入学生两班60人,名为宁河县中学校。学校经费主要来源为以下几部分:芦台斗用(粮食交易所)经常费、寨上盐贡捐款、直隶巡按使拨归契税附加学款、芦纲公所(公管盐民组织)捐款、校董捐助款,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改为公立后,学校经费由政府划拨。解放后仍为公立学校,经费仍由政府拨划。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以年级组为管理实体,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实现基层整体优化组合,把业绩考评、教职工聘任、合理流动结合起来,逐步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理顺了年级组和处室间的关系,充分调动了各个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使之成为协调统一、团结高效的工作实体。学校多次被评天津市先进、文明单位。

  教职工308人,专任教师231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100%,其中硕士研究生9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有57人。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84人,一级教师102人,市、县学科带头人25人。 [1]

  解放后,芦台一中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办学目标突出了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宗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办学目标是:初、高中并举,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培养优良的劳动后备力量。学校以“严密的组织、严格的要求、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保证大面积丰收。

  办学成绩 1960年初中学生在天津市统考中获总平均分第一名,同年高中学生在高考中升学率94%,居河北省首位,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单位,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受国务院表彰。1964年被定为河北省重点中学中首批办好的“宝塔校”。

  几十年来,芦台一中涌现了大批学有专长影响较大的教育专家和著名教师。天津地区近代教育倡导者、宁河县近代教育的主要奠基人杜书田先生,坚辞高官厚禄,矢志教育救国。董希知先生60年代被提名为河北省普教系统教育专家,曾任天津市教育学会理事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天津分会理事,一生从严治校,讲究实效,著有《普通中学管理琐谈》等专著。李天才先生作为中学特级教师和天津哲学社会科学学会会员,其“宏观调控,画龙点睛”的教法以及对哲学教学与研究的独到见解深受学生爱戴。特级教师童继红曾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获“人民教师“奖章。特级教师冯克俭曾承担市“九五”规范课题研究,曾被授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一级教练员称号。市级先进教师费淑芹老师曾任全国妇联执委,天津市人大代表,市“三八”红旗手,县人大副主任,县政协副主席,从教几十年来,孜孜不倦,一丝不苟,年逾花甲,仍身兼数职,坚守岗位。市级先进教师冯克毓老师教学严谨,造诣颇深,成绩显著,1991、1995、2000、2003年在天津市四郊五县文科高考中语文成绩均获第一,多篇论文在天津市教育教学双成果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在报刊上发表。

  在天津市历届青年教师 “希望杯”大赛中32人获一等奖,10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或在省市级评奖中获奖。一些合著或专著先后出版。

  在近一个世纪的办学历史中,学校培养二万余名莘莘学子,近千人成为各方面专家、教授,不少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有部长级干部赵启正、黎明等,戏剧作家丁一三,美术家朱帆、周思聪,书法家李仲耘等。

  1960年获国务颁发的“全国教育先进单位”荣誉奖状,1998年教育部劳动技术教育先进校。1986—2003年8次获天津市市级文明单位、文明学校。2007年获全国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