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一中:河南省济源市第一中学

 

  济源一中始建于1926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素有"红色革命摇篮"之称。1956年,郭沫若先生亲题校名"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更使学校锦上添花,声誉鹊起。几十年来,济源一中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一中学子在各重要岗位上担任领导职务,数百名一中毕业生在美、英、澳大利亚等国从事科研和创业。

  沧海桑田,岁月飞逝,历经近80年的光辉历程,济源一中已发展成为一所占地515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拥有8000余名师生的现代化新型高中。

  学校先后投资建成了闭路电视系统、微机售饭系统和校园网络系统,所有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拥有设施一流的体育、艺术场馆以及游泳馆,28个高标准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4个多功能会议厅,5个计算机教室。图书馆藏书量达20余万册,报刊杂志600余种,开架借书,微机管理,全天候服务。学校现有教职工近500人,其中特级教师5人,高级教师60余人,20余人完成研究生课程进修。其封闭管理会使家长无法见到学生,无法了解学生的最新情况。

  在校长范亚平的带领下,济源一中实施校兴科研、科研兴校战略,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推行精细化管理,以研究性学习、科技活动和体育艺术教育为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济源一中2013年高考成绩各项指标以绝对优势稳居全省前列,全市第一,再创历史新高!

  各项指标以绝对优势稳居全省前列,全市第一……每年都有一批优秀学生被清华、北大、北体大、央美等名校录取。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中央电教馆信息资源应用与建设示范校"、"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办学管理规范化学校"、"河南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河南省卫生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中小学实验室建设、普及实验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实验室建设示范校"、"河南省中小学校园网示范校"、"河南省电化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20余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被确定为"河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国大学生篮球协会篮球人才培训基地",2005年以较大优势首批成为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

  巍巍太行绵延逶迤,滔滔黄河源远流长,在传说中愚公移山的地方,一座现代化的中等城市——济源市正在迅速崛起,成为镶嵌在豫西北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厚重的历史、秀美的山川和那母亲河水养育了愚公儿女,也孕育出了一所世纪名校——河南省济源市第一中学。

  济源市第一中学是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其旧址坐落在被称为四渎之一的济水源头济渎庙内。济渎庙始建于隋代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是当时朝廷为祭祀济水神而修建的,位于市区北边的庙街村。庙内有珍珠泉、小北海、眼光池等众多名胜,经隋、唐以来多次修葺扩建,逐步形成了规模宏大、气度不凡的古典园林建筑群。历史上曾经香火鼎盛,成为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后因长期战乱而严重被毁,仅存历代古建筑二十余座及部分碑碣石刻,只有那满院裸露的基石见证了昔日的辉煌;两株幸存的胸围数米的千年古柏,依然傲霜凌雪,挺拔苍茫,承载着历史的重托和济源一中的根脉所在。(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旅游胜地)。1992年,学校迁至文昌路校区,济源一中现址位于济源市政治文化中心——学苑路68号,2004年9月全部迁入。80年来,学校历经沧桑,三移其地,两度搬迁,多次更名,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道路;一中人艰苦创业、薪火相承、青蓝继越,在各级党政领导的关心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犹如星星之火,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今天已成为在省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一所知名学校。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相继获得"全国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首届中小学生艺术节表演类节目一等奖"、"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河南省办学管理规范化学校"、"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河南省体育传统项目(篮球)学校"、"河南省电化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校园网络教育示范学校"、"河南省实验室建设示范学校"、"河南省依法治校先进单位"等20余项国家、省级荣誉,并被确定为"河南省保送生资格学校"、"中央电教馆信息资源中心实验校"和"中国大学生篮球协会篮球人才培训基地"。2005年2月又以较大优势被评为"河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圆了几代一中人的梦。

  今天我们所得到的,是我们昨天所付出的;今天我们所付出的,必将在明天收获。我们有理由相信:济源一中有光荣的历史,也一定能开创辉煌的未来。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