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中学校长 临高县的著名人物 2024-09-04 15:02:56 0 0 一、临高中学录取标准20232023临高中学录取标准如下:其中市一中只录取各学科达到C等及以上和综合素质评价达到B等及以上的应届毕业生(择校生不受此限),普通高中学校录取新生属于省统一录取的,由省中招办审批;其他公办普通高中只录取各学科等级分达到D等及以上和综合素质评价达到C等及以上的考生(择校生不受此限)。录取的由市中招办审批,报省中招办备案,学生方能获得海南省普通高中生学籍和省统一编制的学号,学校擅自招收的高一新生将不予承认学籍,责任由学校自负。资料拓展:临高中学创办于1931年5月3日,已有90个春秋,其前身是“临高县乡村师范学校”,现为临高县重点完全中学。它坐落于挺拔滴翠的高山岭下,风光旖旎的文澜江滨。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治校思想。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大力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使学校的办学质量得到提高,并取得可喜的成绩。2005年10月,以符应崇为校长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强化规范管理,狠抓教学常规。学校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又有明显改善,教育教学成果又有新的辉煌。学校住宿环境干净卫生,配套设施齐全,包括独立床位、收纳柜子、卫生间、空调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宁静、整洁、有序的住宿环境。学生寝室是标准的学生公寓,上下床,有卫生间,宽带等,配套设施一流。空间宽敞,光线明亮,干净整洁,并且还有单独的衣柜和浴室,非常的方便,具体分配情况根据学校安排为准。二、临高县的著名人物谢渥,男,号四西,字景惠,进士出身,授文林郎,福建晋江人,是临高县迁县治于莫村后的首任县令。胡铨(1120年—1180年),男,字邦衡,号澹庵,南宋吉州庐陵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爱国名臣,庐陵“五忠一节”之一。戴定实,男,临高县富罗乡西塘都博顿村人,名列吏部仕籍。冼雷,男,临高县永宁乡县郭都人,授临高县县学教谕,后任昌化军学正。王佐(1428年—1512年),男,字汝学,临高县新化乡蚕村都透滩村人。因其家乡多刺桐,又称为王桐为。明代海南著名诗人,主要著作有《鸡肋集》、《经籍目略》、《琼台外纪》、《庚申录》、《原教篇》、《金川玉屑集》、《珠崖表录》等。刘大霖(1596年—1635年),男,字孟良,号心琼,临高县永宁乡县郭都人,是临高县唯一的进士。史流芳,男,陕西华州人,1691年至1698年(清康熙三十至三十七年)任临高知县。任职期间,注重史治,发展生产,推行教育,编史修志。樊度,男,字潜庵,江苏扬州人,1703年至1712年(清康熙四十二至五十一年)任临高县知县。在任各县期间,注重吏治,关心文化和建设。张岳崧(1773年—1842年),男,字子骏,另字瀚山,号觉庵、指山,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出生于临高县新化乡遵宪都罗万村,海南在科举时代唯一的探花,清代知名的书画家,博学多才,文章、诗词、书画、政治、经济、水利、医学无所不精,其诗赋宗汉魏而出入唐宋诸家,书法得晋唐诸家奥秘。聂缉庆,男,湖南衡山人。于1887年至1888年(清光绪十三年至十四年)任临高县知县。张延,男,直隶天津人。于1888年至1894年(清光绪十四年至二十年)任临高县知县。在任期间,注重文化教育事业。王良弼(1886年—1944年),男,号肖岩,临高县波莲镇美珠村人。他青少年时期,勤奋好学,涉猎广泛,知识渊博,会吟善写,是个墨士文人;为人正义清廉,爱国忧民。早年树立雄心壮志,负航东游到日本留学,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归国后,1920年(民国九年)应民选任临高县县长,接着充任粤军第五统统领,卸任后解甲还乡,于1931年(民国二十年)亲手创立临高县乡村师范学校,并担任校长。在其担任县长期间,为民办了许多好事。刘和贵(1910年—1974年),男,临高县人偶戏演员,饰演的薛仁贵、薛丁山、狄青、海瑞等角色,最为出色,观念传颂不衰。刘教英(1911年—1981年),女,临高人偶戏女演员,工旦行。乳名女不教,临高县皇桐乡和伍村人。自幼爱看人偶戏,爱唱人偶戏,生平出演的剧目颇多,拿手剧和角色有《穆桂英》中的穆桂英,《木兰从军》中的花木兰,《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邓怀玉下山》中的邓怀玉,《拜寒江》中的樊梨花等。王兴明(1985年—1981年),原名显金,又名景伦,临高县波莲镇美珠村人,曾任艺新剧团艺术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省分会员、海南艺人福利委员会副主任、琼剧传统艺术顾问等职。吴奇勋(1914年—1981年),男,原名宁万,别名吴芬,出生于临高县临城镇发豪村,历任《海南日报》第三副总编辑、海南中学校长、海口市民盟副主任、海南行政区党委知识分子办公室主任、海口市教育局长、《海南日报》总编辑兼党委书记等职。王纲(1909年—1992年),男,原名正路,号耐辛。临高县美良龙田村人,多次被评为省、地、县先进教育工作者,连续三届当选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1年当选为临高县政协副主席。三、澄迈中学的发展历程澄迈中学首届招收初中两个班,简师一班,附设高小一班,计有师生员工200余人。首任校长为琼山人林绍昆。早期的澄迈中学,最值得骄傲的是她为我县的革命斗争点烯了第一把火,造就了一大批民族精英。1926年夏,校长林绍昆去职后,校长一职由乐东人陈垂斌接替。陈的秘密身份是中共琼崖特委常委,到任伊始,除着手校务整顿外,尤致力于党的组织建设。短短半年,就秘密发展了三十多名进步师生和校外青年入党,于是年终,成立了我县第一个党的基层组织——中共邓仲(澄中谐音)支部,随后又成立了“共青团邓仲支部”。党、团组织建立后,又相继成立学生会、学联会、革命同志会等群众进步团体。一时间,澄迈工农运动如烈火燎原,势不可挡。孰料,1927年春,蒋介石在南京发动“四·一二”政变后,澄迈县长王光玮也秉承上司旨意,于4月25日凌晨,突然派兵将“农民讲习所”的学员解除武装,重兵包围澄迈中学,当天就抓走了四百多名进步师生和校外志士。除十三人被押解府城监狱外,其余大部分惨遭杀害。这就是震惊全琼的“四·二五”血案!这一年学校不招生。“四·二五”血案后,校长一职由吴祥春担任,但吴不受广大师生欢迎,在声势浩大的择师运动中,于1928年春悄然他遁。自此,澄迈中学的校长职务,陷入了十年的派别争夺之中。当时,澄迈知识界形成两大派,即“北平派”和“广州派”。“北平派”有何仁楷、李培桐、李有明、王永源、王祥章等人;“广州派”有曾祥训、王绍裕、陈正修、王聘宗、梁开兰等人。这两派皆由政界派别衍生,所以都有政界要人做后盾。若“北平派”当县长,校长也为“北平派”;若“广州派”得势,校长则由“广州派”代之。自1928年至1939年日寇侵琼前夕,澄中校长走马灯似地换了一个又一个。任期多则一年,少则一两个月。至1938年秋,学校招生班级累计至中十五班。 1945年9月,日寇投降,学校随政府迁回本县瑞溪镇,恢复澄迈中学校名。1946年1月,学校迁返金江校址,校长林树禄去职,由博潭人陈光南接替。6月,陈光南去职,由事务主任许家鹏代理校长职务。8月,县长周正之委派教育科长周润章接替,但遭到县里一班官僚缙绅的反对,校长一职再由“北平派”的何仁楷担任。偃息数年的澄迈校长职位的派别争夺再次复萌。1948年春,王维铭接任澄迈县长,“广州派”中兴,由王绍裕取代号何仁楷。1949年9月,王刚接任县长,校长一职转交“北平派”的王永源。学校虽然在争权夺位的漩涡中挣扎,但还是发展了,于1949年秋开始招收高中一个班。 1950年3月,澄迈全境解放,学校停课一个多月。7月,人民政府委派李传昌(原学校美术教师)担任副校长,负责全面工作。这期间,学校有四级12个班,师生员工600多人。1951年6月后,学校相继成立教育工会、共青团两大组织;1955年6月成立学校临时党支部。自1952年起,学校经费由国家包干,同时给学生发放助学金。1956年秋,学校恢复招收高中一个班(49、50年招收的两届高中班都已拼入琼山中学),共有四级16个班1000多人,成为县内第一所完全中学。 1958年秋,文昌人陈梧琴接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陈到任后,即着手新校址的选定工作。经过一年时间的查勘论证,最后确定原地坡村遗址为新校址,并于1959年秋正式破土动工。到1964年,已陆续建筑了八个班400多人的教室宿舍,自61年起,初中两个年级均在新校上课。但因该地偏僻,交通不便,加上山洪常发,水土流失严重,一些人对新校址信心动摇,于1964年舍弃了近三十万元的建筑,铁了心在狭小的原址惨淡经营。1965年建起了澄中有史以来第一栋教学楼,建筑面积达1000来平方米。1965年,澄迈搞四清,校长凌绪斌去职,党支部书记王巨蕃他调,潮州人林蔼才任副校长,负责全面工作。这期间,学校相对稳定在初中12个班,高中10个班,师生员工1200人左右。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6月9日,学校全面停课,开始革命大串联,1967年2月,学校更名为“七一中学”。1968年,军宣队、工宣队进驻学校,招收两年制高、初中各6个,学校以“五·七”道路为指针,学生开始学工、学农活动。学校有校办工厂一座,农场(基地设在大拉)一个。1972年,金江大桥建成,南北畅通,于是又有人提出澄中迁址的动议,并得到各界支持,于1974年迁到江南现址,占地250亩,再次启用澄迈中学校名。 1976年,文革宣布结束,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澄中考生600多人(含补习生),其中考大专院校51人,中专133人。1978年,学校领导班子进行大调整,琼山人潘辅良出任校长,王巨蕃任党支部书记。原下放各公社中学的澄中骨干教师陆续回调,又充实了一部分,使学校教与学的风貌大变,教学质量迅速回升。1982年,应届高中毕业生王竞高考总分居全岛第一,被清华大学录取。1983年,潘辅良调往海口,学校工作由王巨蕃暂代,这一年高中恢复三年制。1984年,临高人陈国华任校长,王巨蕃任党支部书记,至1987年,建成学生宿舍楼和教工宿舍楼三幢,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同年7月,陈国华、王巨蕃同时离任,由定安人王廷生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89年3月,王巨蕃接替王廷生(王调教育局)。1994年8月至2010年4月,先后有陈明卿、吴英泰、王江、陈东云(万宁人)、许劭俊担任学校校长,这期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1998年李业锦同学考取北京大学,2006年邱蕊同学、2007年王澄谦同学都考取了清华大学;中考、会考成绩也成绩喜人。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