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高中语文课程方案_学校高中语文课程方案设计 2025-04-04 04:09:35 0 0 现在的高中语文课程怎么安排,听说只有5本,高一、高二分别学哪本?还有必修、选修是怎么回事? 人教新课标是5本必修,还有上十本选修,根据各省市自主命题确定上哪几本。一般来说《外国小说欣赏》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每个省市都会选的。 至于上的课时嘛,你觉得语文上不上对你高考有影响吗,其实语文就是靠积累,上语文课只不过是老师带领你们学罢了。其实很多老师都是教不好的,还不如自己体会。 第一,古文和古体诗歌优先讲。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需要背诵的古文和古体诗歌篇目数量增多,部分古文篇幅长,背诵难度大,如《过秦论》,学生花费的背诵时间较长,所以,这些内容需要提前讲解完毕,后面就有充足时间慢慢背诵消化,之后,再巩固背诵。 第二,作为“死老鼠”的背诵要狠抓。每次语文大型考试之前,让学生做好复习,学生就会把需要背诵的材料拿出来背诵,他们在“复习默写”和“复习语文”之间划了等号,实际上,卷面名篇的语境默写只有6分。为什么如此强调背诵呢?在中等层次学校,班际乃至校际平均分差距很小,抓默写经过多次考试数据分析证明可以拉高平均分成了“共识”。背诵到底花去了学生多少语文学习时间呢?笔者听说过一个老师,每节语文课花一半时间背诵,然后再开始上语文课。 第三,教材中小说篇目尽量讲。在小说、散文、诗歌和话剧等文体中,小说优先,散文和话剧排中间,现当代诗歌最后,像选必中册第一单元的理论文章就直接忽视。小说、散文在试卷中会以试题的形式呈现,多讲讲,学生多少能将少量知识点用在答题上,剧本和现当代诗歌基本没在卷面出现过,且现当代诗歌不好讲,老师自己欣赏不来,也讲不清楚。理论文章不如练习册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以配套习题为抓手,训练效果更实在。课堂教学仍然坚持单篇教学,古文和诗歌以精讲为主,诗句也要会翻译,围绕新课标组织开展的情景式、主题式、活动式教学和大单元教学、群文阅读只能在公开课上见到。 第四,整本书阅读不考虑。除了统编教材规定的《乡土中国》和《红楼梦》外,学生在自习时间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会被巡查的老师以看闲书为名没收,自习课只允许看教材和做题。教师能否抽出语文课堂时间开展整本书阅读呢?谁知道呢。我向高二学生打听他们有没有读完《红楼梦》,大多数同学都没读完,高三上学期寒假作业有一项是让学生看电视剧版《红楼梦》,目的是让学生大概了解故事的情节,万一遇到考试题不至于太陌生,至于欣赏、鉴赏经典的妙处就不考虑了。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一)用足文本,整合教学 与以前的教科书比较,新教科书的课文篇目有了显著增加。每个专题的内涵或学习方式的整体性、板块之间人文内涵的相关或互补性,需要教师既尊重专题(或板块)的整体性,又创造性地处理文本,进行整合式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立足文本阅读以实现“用教材教”。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有哪些 (二)聚焦语言,训练思维 在全面落实“新课标”的今天,教师帮助学生“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的要义在于引领学生紧扣文本中语言这根主线,指导学生透过语言的形式去发现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由此建构生成新的“言语内容”,提升思维品质。 (三)注重延伸,合理拓展 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应用·拓展”能力的发展,提出“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究的范围必然会延伸到文本以外。那么,该如何拓展呢?笔者以为应当立足于文本合理拓展,在书面语言的学习上适当延伸广度、拓展深度,进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