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中生高校录取排名,中国顶尖高中排名是怎样的 2024-08-24 15:20:03 0 0 一、全国大学pk对比 全国高校对比系统2021年全国大学pk对比全国高校对比系统对比登陆入口: 1.志愿填报,考生要做哪些准备?第一步熟悉政策。考生家长对于本省的高考政策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明白哪些政策非常重要,哪些和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重要政策当年是否有变化。像常识、动态、公示、政策等等……例如考生家长起码要知道所在省份有几个批次志愿,每个批次需要填报几所志愿学校,可以报考几个专业等等。第二步收集信息。信息和渠道的来源至关重要。一般来说,考生家长可以选择的权威渠道大致这么几条: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当地考试院及高校官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高考高招类报纸、广播电视节目等。还可以参考一些与高考相关的博客、论坛、家长圈,相互交流获得专业知识。第三步准确定位。定位是填报志愿中最重要的一步。我们都知道,高考录取时是将一定范围的学生,按其填报的志愿和高考成绩进行排位,从高到低,位次越高,被录取的机会就越大。填报志愿前考生可以根据平时成绩或模拟成绩来定位,看看自己在班、学校、区甚至整个省市所处的位置。第四步知己知彼。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做好了定位“知己”,还要做好“知彼”的工作。“知彼”的过程就是除了政策法规之外,还有弄清各个招生院校的基本情况。如学校当年的招生章程、招生计划、往年在本省的提档线、专业线、师资力量、专业设置、学科特长、就业及深造情况等等。第五步初选志愿。“初选志愿”是结合自己的成绩定位,确定目标院校。完成第三、四两步考生和家长对高考志愿应该已有方向了。这时,考生可以大致划定一些在你省有招生计划的院校,并认真阅读招生章程,比较各院校之间专业的招生人数、录取分数等数据,选择和自己兴趣、分数、批次相符合的院校。第六步模拟填报。“模拟填报”就是根据本省、市的志愿设置情况,将考生的高考志愿草表完整的呈现出来,做一遍真实的模拟。高考都是在网上填报志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逾期不予补报。每年在志愿填报中出现的操作失误、丢失密码等问题比比皆是,再加上网络系统繁忙难免手忙脚乱,所以提前模拟有备无患。 2.志愿填报,哪些参考材料是必须的?首先仔细查阅省招办下发的高校招生计划。认真研读报考院校当年招生章程,其中特别是各专业对考生的要求,如体检、外语语种、单科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并参考省招办发布的填报志愿手册或录取分数分布统计等资料,结合考生成绩位次和各类别总分(或综合分)一分一段表,认真分析近三年招生院校和专业的录取信息。了解你所报考批次的招生录取相关办法和规定,知晓自己所在类别的志愿设置和投档录取规则。收集分析多种信息,做好填报志愿前的功课。 3.考生填报志愿一般要考虑哪些因素?一是以成绩为基础。高考成绩是考生被录取的基础因素,直接决定了可选择的院校的层次和专业去向。二是院校综合情况。院校是考生选择志愿的重要因素,是选择与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到哪里去学习、学些什么等问题。考生在选择时,既要看院校的历史、地域,也要看院校综合办学实力。三考虑专业和就业。专业是考生志愿选择的核心因素,一般关系到大学学习的兴趣和职业趋向。重点大学有优势专业、普通院校也有特色专业,是院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不能一概而论;考生要选自己喜欢、符合个性特长的专业,改革省份考生还要考虑选考科目范围等因素。专业选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有关,有的专业报考很热门,到了就业却遇冷,需要理性判断。四结合身体等条件。专业与身体状况有关联,有的专业受视力、色觉、器质性健康状况的限制;部分院校按专业学习要求,会对单科成绩和外语口语等方面提出规定。还有一些中外合作专业、民办院校收费较高,选报时还应考虑家庭经济状况。 4.新高考模式下,专业平行志愿填报有哪些参考策略?填报高考志愿方法很多,可根据不同情况先选院校再选专业,或者先选专业再选院校,只要适合自己就好。这里简单谈一谈专业平行志愿填报策略:第一步,选择不同梯度的院校。根据考生位次和分数段统计表、各校往年投档线等资料,选择不同梯次的院校。“冲、稳、保”选择院校的办法还是可以使用的。第二步,筛选不同梯次的专业。从选定的院校中,根据往年专业录取情况,将其中不喜欢的专业或是估计录取可能性不大的专业删除,筛选出拟报考的不同梯次的专业。第三步,根据个人意愿,综合考虑院校性质、地域、喜欢程度等因素,从高到低排列,正式确定志愿。这里要特别提醒,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特别重视院校的招生章程,确保符合报考条件。 5.新高考模式下,专业报考要注意什么?新高考由于考生选考科目不同,高校对选考科目的要求也不同,高考改革省份考生在选专业前应尽早了解所在省市发布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如果你已有了心仪的院校,可以从学校入手。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所有招生专业都要求选择物理,报考这所高校的任一专业,都要满足选考物理的要求。如果以专业为目标来划定院校范围,则要注意相同专业在不同高校可能会有不同选考要求。如A大学经济学类专业选考科目要求,考生需选考物理或化学其中一门才可报考,而B大学经济学类专业不限选考科目要求。另外,有些专业培养与多个科目关联度都高,高校在可选科目中指定2个或3个选考科目,要求为考生“均须选考”的情况也需要注意。如果你没有目标院校或专业,在选择时,可以多参考“不限选考科目”的院校专业,扩大自己的专业选择面。由于高校的院系及专业(类)调整等因素,实际招生高校和招生专业(类)也可能会调整变化,考生要以高校当年公布的招生计划及院校招生章程为准。 6.国内外大学排行榜校友会榜:基于中国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其主要特色在于以质量指标、累计性指标为主,侧重从“校友成就”与“学术成就”对中国大学进行选优排序。网大生源排行榜:以高中生生源质量和大学生社会声誉为主的网大生源排行榜。武书连一流榜:以综合实力为主的武书连综合榜,始于1997年,最先对大学分类进行排名。带有非主流色彩的武书连一流榜,着重高等教育的规模,以“规模制胜”,重在考量产出。中评榜:分类排名与专业排名并举,根据高校办学条件或自身条件将大学分为两个层次,此外,还依据大学所属地域的不同来对高校进行划分,实现同类比较,分类评价,对高等教育质量给出更精准的指标设计。排行的榜指标汇总研究生创新环境、杰出校友、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数、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留学生与本科生比例、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奖、教育部精品课程、教育部优秀教材、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各类国际性/全国性竞赛获奖数。大学排名具体指标一级指标属网大榜指标最多,为6项;二级指标依然是网大榜最多,为19项;三级指标则是中评榜数量最多,高达50项,而网大榜并未设计三级指标观测排行。中评榜较之其他三大榜单,在投入类和过程类指标选择中覆盖面更广,科学性更强。;二、中国顶尖高中排名是怎样的国内有很多顶尖的高中,每个省也有每个省的重点中学。以前看小说的时候总是会看到重点高中四个字,但不知道它为什么是重点中学,直到后来自己接触到了,才懂得重点中学是一个什么概念。作为一个高中生,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衡水中学。衡水中学我看可能是目前国内最好的中学了吧,每年从这个学校出来的学生都有很多录取了985、211高校。这个学校可以说是专为985、211高校送学生的。而且肯定也在网络上看到过有关于衡水中学教育体系的视频,比如早上五六点就出操啊,学生手里还拿着书在看,我们学校一度采取这种办法,让我们在课间操的时候带上资料去看,简直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和衡水中学有的一拼的学校还有成都七中,毛坦厂中学。这些学校都是很出名的学校,成都七中的学生在我们老师口中就是成绩不好只能去读隔壁四川大学的人。一度让我们觉得这个学校里的人都是神仙,都是大神,怎么能说成绩不好就能去四川大学了呢。所以我一直觉得这些高级中学就是以严格的管理,还有优质的教学著称。当一所学校有了这两个优点,那么这个学校就肯定会慢慢的变好,从一个普通的中学变成高级中学也不是不可能。当然了,师资力量和学生的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群没有基础的学生,突然给好老师教,短时间内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如果是基础好的学生遇上师资力量不是很好的老师,那大家的水平也就只能在普普通通这一阶段了。三、高中生如何才能考上985大学985最低要超过本省一本线60分及以上。全国共有39所985大学,按照分数线和排名可以分为6个档次,不同档次的985大的录取分数有所不同,整体来说想要被985大学录取的话,最低要超过本省一本线60分及以上;如果是一档的清华北大那至少要超一本线80-100左右才可能被录取。全国39所985大学具体档次划分参考如下:1、第一档2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2、第二档7所: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3、第三档6所: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4、第四档7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5、第五档12所: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中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6、第六档5所:中国海洋大学、东北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985工程(英文名:Project985)是中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教育计划,包含39所顶尖大学。985工程于1999年正式启动建设,并率先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实施。2011年教育部表示985工程不再新增高校,并将985工程高校于2019年11月正式纳入“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中。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机制、突出改革、注重质量、加快建设。紧密结合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加快造就学术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的建设;紧密结合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加快提升高水平大学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紧密结合“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迅速提高高水平大学的国际竞争力;实现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新的突破,进一步集中资源,发挥优势,走出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 收藏(0)